2015亞州新視焦

New Focus of Asia in 2015
亞洲的機會:2015整合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
在東協經濟共同體 (Asean Economic Community; AEC)之架構下,單一的東協國家區域共同市場將在2015年形成,其區域整合的目標,是在東協國家創造一個六億人口的競爭市場。

隨著自由化的啓動,未來在此區域將有貨品、服務、資本投資及技術勞工之自由流動,這些項目將涵蓋關稅減免及一些行政程序的簡化。因此,很多產業已經著手預備自己,以迎接東協經濟共同體的挑戰與機會。這樣的整合,將有助於東協國家與中國及印度之競爭。

會員國所面臨的主要挑戰,在於區域內各國之進出口方面存有較大之差異。例如,在新加坡、泰國及馬來西亞其貿易程序相當簡易,而寮國、柬浦寨則非常困難;而物流之服務品質,在東協會員國中亦存有差異,比如說,報關、貨物遞送及快遞等。對此,新加坡是屬於世界級的物流服務,而寮國、柬浦寨、及緬甸卻無法與之相比。再則,在很多東協國家,其限制性法規阻礙了高品質的物流服務。 
資料來源:Christopher W. Runckel. Asia Opportunities: 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(AEC) in 2015


大湄公河次區走廊
2015年東協國家將整合成型的東協經濟共同體,其中在中南半島的東協會員國,包括有緬甸、泰國、寮國、柬浦塞與越南等五個國家。由於交通網絡之連結,中南半島之大湄公河次區走廊也構成了不可忽視之經濟網絡。沿著交通主幹線,中南半島可以區分成以下九個走廊:
  1. 東西走廊
  2. 南北走廊
  3. 東部走廊
  4. 西部走廊
  5. 中央走廊
  6. 南方走廊
  7. 北方走廊
  8. 東北走廊
  9. 南海岸線走廊


擇一來看,其中的“東西經濟走廊",橫跨緬甸、泰國、寮國、越南等四個國家。這東西走廊主要是由一條貫穿四國的1450公里公路所形成,左起緬甸的Mawlamyine港、中間橫跨泰、寮各省,東抵越南的Da Nanang(峴港)。


Map link
大湄公河次區走廊:從配角變主角
另外 ,根據商業周刊引用 <日經 Business>之資料,東協範圍內之大湄公河次區未來之生產製造,將取代中國製造。亦即,大湄公河次區將從配角變為主角。東協各國具備吸引外資之主要關鍵條件有三:
  1. 人口增加: 東協國家2012年突破 6億人口;
  2. 勞力年輕且充足:勞動人口平均年齡低,所佔比率達 60%,可維持至 2030年;
  3. 市場自由: 2015東協將整合形成經濟共同體,並已與中、日、韓、印、澳、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。